引言:在 4 架阵风战机被巴方击落的战报余音未散时,印度空军却抛出了更惊人的计划:提议采购 114 架阵风战机,总价值超 2 万亿印度卢比(约 226 亿美元)。若此方案获批,法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印度头号武器供应国,印度也将成为法国以外最大的阵风用户。
英国防务媒体称,印度这种 “越败越买” 的操作,看似违背军事常识,实则暴露了印度国防战略的深层困境,在本土工业崩溃与体系能力缺失的双重挤压下,高价外购已成为其唯一的 “救命稻草”,即便明知这些先进战机可能沦为下一场空战的 “昂贵靶子”。
印度对阵风的固执迷信,源于对现代空战规律的根本性误读,阵风战机的纸面性能确实亮眼:9.5 吨的最大载荷、先进的 SPECTRA 电子战系统,使其成为理论上的 4.5 代战机标杆。但实战中,印军却将其硬生生用成了 “单打独斗的孤狼”。
展开剩余78%巴方此战的胜利密钥,在于 LINK17 数据链构建的体系优势 —— 这套系统不仅整合了中式雷达、防空导弹与战机,还兼容了巴基斯坦的幻影战机和萨博 2000 预警机,形成全域协同网络。反观印军,即便装备了阵风这样的先进平台,却因缺乏统一数据链,导致预警机与战机的信息传输延迟达 8 秒,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,这足以致命。
更致命的是武器代差:巴方歼 - 10CE 搭载的 PL-15E 导弹射程达 200 公里,而印军阵风配备的 “米卡” 导弹射程仅 80 公里,实战中完全陷入 “看得见打不着” 的被动,被巴方轻松实现 “超视距放风筝”。意大利智库专家卡洛塔?里诺多的评价一针见血:“印度从未真正理解现代战争,仍沉迷于单机性能的比拼。”
本土国防工业的彻底失灵,让印度陷入 “外购依赖” 的死循环。印度曾试图走 “自主研发” 道路,LCA 光辉战机的研发历程长达 40 年,却至今无法形成有效战力,量产率不足每月 1 架,连印度空军都拒绝大规模列装。号称 “自主研发” 的英萨斯步枪,甚至无法实现全自动射击,被前线士兵私下丢弃。
国产 “阿斯特拉” 空空导弹的试射失败率超 40%,根本无法满足实战需求。在本土替代方案全面崩溃的背景下,印度只能被迫选择外购。2017 至 2021 年,印度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武器进口国,国防预算中 26.4% 用于新装备采购,其中 75% 本应用于本土采购,却因军工低效沦为 “打水漂” 的投入。
此次计划采购的 114 架阵风,将耗费其年度装备采购预算的近 60%,而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——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,印度国防研发经费 2025 年仅约 31 亿美元,不足中国同类投入的 1/20,根本无力支撑装备体系的迭代升级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印度将阵风视为 “制衡中巴” 的地缘政治筹码,却严重误判了武器交易的本质。埃及、卡塔尔等国采购阵风时,均要求搭配全套后勤保障与战场信息共享系统,确保战机融入自身作战体系。而印度为压低成本,主动放弃了这些关键配套服务,导致阵风无法发挥全部战力。
更荒诞的是,印度试图通过采购西方武器提升国际地位,却事与愿违。空战失利后,西方对其的质疑反而加剧 —— 欧盟与美国的经济制裁,本质是对其 “战略无用性” 的直接否定。反观巴方通过此战彻底打响了 “中国装备 体系化运用” 的品牌,土耳其、印尼等国纷纷赴巴取经,形成鲜明对比。美国《华盛顿邮报》的评论可谓精准:“印度花巨资买的不是战力,而是自我安慰的幻觉。”
印度追加采购阵风的决策,本质是一场用金钱掩盖战略短板的徒劳尝试。现代战争早已进入 “体系对抗时代”,巴方用 “中国装备 数据链协同” 的低成本方案,击溃印军 “西式装备堆砌” 的高价阵容,已然写下新时代的战争法则。
印度若不打破 “重装备、轻体系” 的认知误区,不解决本土国防工业的根本问题,即便将阵风数量增至 150 架,也无法填补与对手的体系鸿沟。
226 亿美元的采购合同,或许能暂时缓解印度空军的 “中队短缺焦虑”(目前仅 29 个中队,远低于 42 个的编制需求),却会进一步固化其 “外购依赖” 的路径,最终在战略竞争中越落越远。
英国媒体毫不客气的说:印度这场 “昂贵的幻觉”采购实际意义不大,终究掩盖不了其国防体系的深层瘸腿,在这个大国邻居面前,最好是低头,而不是裹住眼睛当看不见。
发布于:江西省配资实力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